今天是: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物链芯名家
 
名家动态名家大会院老名录院后名录院青名录院老工作站院后工作室院青工作点名家合作
名家动态

「40年,40人」The Younger Generation-北京市中洲律师事务所主任周胜

发布时间:2025-09-29 20:06:12 浏览次数:6016次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3116_988.jpg

题记:

周胜,人如其名,在他的眼里,仿佛没有解不开的难题。

曾经为了追寻儿时的梦想,周胜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到中国最大的铜业公司工作,后来又在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后,转身去到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殿堂求学。

执业后的周胜律师,一头扎进了当时刚起步的房地产法律领域,一做就是20余年。在此期间,他不光啃下了不少重大疑难案件,还笔耕不辍,写出了多本专业著作,也斩获了包括 “北京市十佳房产律师” “2024 年度 LEGALBAND 中国律师特别推荐榜‘房地产与城市更新’15 强”在内的多项荣誉。如今,他又带领着中洲所,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攀登。

其实,人生哪能没有难题?只不过,在积极前行者的哲学里,所谓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不过是一程又一程的开始。

而今,伴随房地产行业的深刻变革,周胜也已再次转身:一面精准把握政策脉搏,挖掘传统领域中的新机遇;一面果断切入AI、数据合规、数字金融等前沿阵地,为律所与团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从深耕“专业”、吃透“行业”的实力派律师,到引领律所探索“新领域”的管理者,他始终坚信:“专业”从不该是束缚,而应是视野;“行业”不该是枷锁,而应是舞台。真正关键的,是那份“顺势而为、灵活求变”的智慧—这才是律师事业长青的根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周胜的故事。

 

本期嘉宾

周胜

北京市中洲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主任

中华全国律协建设工程与房地产委员会委员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执行主任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4749_716.png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4758_755.jpg

周胜与法律的缘分,始于一场对“按部就班人生”的祛魅。

周胜在江西长大,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中国最大的铜生产企业-江西铜业公司。江铜非常大,在当地赫赫有名。在周胜父亲的眼里,江铜是“天底下最好的企业”。于是乎,“考上大学,毕业去江铜工作”成为了周胜高中时的梦想。

他后来顺利考上大学,就读于“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周胜成绩优异,当时,他跟班级书记几乎包揽了所有课程的第一名。毕业后,他也如愿以偿进入了江铜,在其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然而,当时的研究所里工作节奏比较慢,清闲得让骨子里带着“折腾劲”的周胜坐立难安。“我这个人性格比较急,总希望工作内容能充实一点。”于是两年之后,周胜毅然辞职,转头去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律。

法律这门学科最讲究逻辑,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周胜,学起法律来如鱼得水。1998年,周胜第一次参加律师资格考试,一下就考进了北京市的前20名。去领证书的时候,他翻开名单,一眼就在第一页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执业初期,周胜机缘巧合下加入了炜衡律所的房地产团队。当时恰逢 90 年代末中国房地产行业起步的红利期,他的第一个岗位是“售楼律师”,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喧闹的售楼处里接受客户咨询,一守就是三年。

周胜回忆道:“我那时候名义上是替开发商跟客户签合同,但开发商是不给我们发工资的,收入全靠帮客户办房产证。所以当时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看房的人最多,我从来没休过,得盯着签合同。”

谈到这段经历,周胜坦言,在售楼处待的这三年,锻炼出了他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他代表的是开发商,要面对购房客户五花八门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得耐心应对,如果购房人对他不满意,可以不委托他办房产证,他也就没有收入。

 “后来好多人说我谈判有亲和力,好像谈笑之间就把事情敲定了,其实根就在这里。哪怕要拒绝客户,也不能让对方不高兴。把需求摸透、把道理讲透,信任自然就来了。” 周胜说。

而这,也是如今他常跟青年律师讲的道理。执业初期的琐碎与重复,不一定是“浪费时间”,沉下心去把这些小事扎扎实实干好,才是走稳专业路的第一步。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037_962.png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047_051.jpg

随着业务越做越深,周胜慢慢发现,单一的法律知识,越来越难应对复杂的行业需求。尤其是房地产领域,近几年新开发项目收缩,但烂尾楼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城市更新等新业务冒了出来,客户的痛点早已不只是打官司,他们更需要能解决投融资、债务处置、运营管理的综合方案。

“律师不能只站在法律的角度看问题,得懂客户的生意。”意识到这一点后,周胜专门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修了 EMBA,跟企业家们一起学经营、学管理。面试时,老师问周胜,律师为什么要来读工商管理?周胜回答,我是一个商务律师,我提出来的方案不能仅仅是法律上可行,必须是经营上也有效才行。“最早的时候看合同只关注条款合不合法,后来会多问一句:这个条款会不会影响企业后续融资、这样的交易架构能不能帮客户节省成本。”

周胜现在会花不少时间跟他的客户们聊天,不只谈法律,也会帮他们捋清楚—这件事要找哪几方、怎么合作、交易架构怎么搭、风险在哪。周胜认为,这种 “法律 + 商业” 的思维,不是天生的,是慢慢练出来的。今年,他还计划让中洲所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MBA 中心合作,做一系列“法商融合”的相关活动,一边帮律师补商业思维,一边帮企业家前置合规意识,“搭一座桥梁,让两边都能受益”。

“我们现在正在打造一门法税融合的课程,就是希望让企业家不要等到税务稽查的时候,才想起来还有税务师的问题,而是要把这个风险意识前置。比如经营合同的签订,合同一旦签订,它的交易模式就确定下来了,也就意味着后面对应的税种和税率也确定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通过改变交易模式就可以改变交税金额,这完全是合理合法的。”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224_347.png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230_018.jpg

“法律行业没有一劳永逸,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面对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变革,周胜的应对策略是“两条腿走路”:既在老领域里找新机会,也要敢往前沿领域里闯,拓展新的可能性。

房地产是一个传统行业,周胜紧盯政策导向,在房地产老本行里挖新业务。比如集体土地政策,近几年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集体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新机制落地,不少客户看到了农村市场的机会,却摸不透怎么合规操作。周胜带着团队亲自去做调研,把“哪些地能流转、怎么流转、流转后能做什么、风险点在哪”摸得清清楚楚。

“律师要跟着行业走,行业向农村走了,我们也要向农村去,城市更新、旧楼改造也是一样。”周胜说,“律师不能等客户来找,得主动去研究政策、调研市场,把潜在需求变成能落地的服务。”

另一方面,他也没放过新兴领域的机会。这两年人工智能、数据业务成了热点,《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陆续出台,2024年,周胜在中洲律所成立了 AI 和数据部门,专门研究“数据合规”“数据跨境交易”“RWA”“稳定币” ,乃至“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等新问题。

“比如自动驾驶,现在法规还把事故责任算在驾驶员身上,但以后全自动驾驶普及了,责任会不会转到车企、保险公司?这些问题现在就得研究,律师得提前发声。”周胜鼓励青年律师多写文章,多发声,以此推动自己进行研究,并在市场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和专业优势。

他自己也是这种方法的积极践行者。2007 年,周胜参与了一个外商投资房地产项目,从“什么都不懂”,到一步一步摸透全流程。2009年,周胜总结自己在这一项目中的经验,写出了《外商投资房地产法律实务》这本书。

类似的事情周胜一直在做,多年来,他不断对自己的办案经验进行思考与整理,陆续出版了《房地产投资与开发法律实务》、《房地产业务律师基础实务》、《闲置土地认定与处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裁判规则》、《工业元宇宙3.0》、《矿业权纠纷典型案例与法律实务》等数本专业书籍,也正是凭借这些专著入选了“北京市十佳房地产律师”。

谈到创作专业书籍的“难”与“不难”,周胜笑着向我们传授了他的独家秘笈:“把办案的笔记进行详细整理,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写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本好书的底子。这不仅能沉淀经验,还能帮自己建立专业口碑。光靠办案,是很难让行业记住你的。”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549_507.png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558_443.jpg

目前,周胜律师是中洲律所的主任,与律所里其他几位主要合伙人一起,肩负着将这家成立已有32年之久的律所做大做强的重任。

在这一过程中,周胜最在意的不是律所“规模有多大”,而是“能不能实实在在帮律师们把业务做起来”。他对中洲所的“中台”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专门帮律师补“短板”,也给他们传“经验”。

“很多律师专业过硬,但不会营销。他们能写出严谨的代理词,却不会把专业知识变成普通人能看懂的文章和视频。”周胜说,我们的中台就负责这块:律师想写公众号,有人帮着改文风;想拍短视频,有人帮着策划脚本;想参加行业论坛,中台能对接专业资源,还能协助律师一起准备演讲课件。

如果青年律师有哪些感兴趣的领域,想深入开展调研,中洲的中台还能帮他引入一些专家资源,或者联系行业峰会做分享。这些事情单靠律师的单打独斗是做不到的。而周胜主任想要实现的理想,就是“律师专心做专业就好,其它的事,中台来托底。”

在经验传承上,周胜也花了不少心思。他们将律所里资深律师的“谈客户技巧”“团队搭建方法”“商业思维培养经验”都整理成课程,定期组织分享会。“比如怎么跟客户第一次见面就抓住需求?怎么快速搭一个高效的办案团队?这些实战经验,课本上没有,得靠老带新。”

在周胜眼中,律所与律师之间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能够一起相伴成长的伙伴,律所要全面赋能律师,只有帮助每个律师都能在专业路上走稳、走远,律所才能真正做好。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706_944.png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710_810.jpg

访谈临近结束,话题从律所如何支持青年律师,悄然转向了周主任对后来者的具体建议。周胜不喜空谈,言辞恳切,他将自己近三十年的经验,凝练成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是“扎根”。先选准专业方向,要么忠于热爱,要么看清大势。前者,是因为只有做喜欢的事才能长久,而后者,则是因为由国家政策扶持的,往往都是真正有潜力的赛道。选好以后就别轻易换赛道,沉下心去了解行业:多跟行业里的人聊天,多研究案例,甚至去多学一点行业知识,“懂行业的律师,永远比只懂法律的律师更有竞争力。”

他提醒青年律师也别忘关注自己的院校背景带来的独特优势:“比如交通大学的交通专业、北京工商大学的食品专业……这些资源都是切入细分领域的天然入口。”

第二是“研究”。写作从不是“额外的事”,而是专业的延伸。代理词、案例分析,稍作梳理便是宝贵的内容;行业会议、专业论坛,认真聆听就一定有收获。“每天抽一小时写一千字,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万字,足够出版两本书。”周胜说。这是一种看似很慢、却最扎实的积累,“它是在为你自己建立行业声誉。”

第三,是“敢投资”。在市场面前,个人力量终归有限。“很多年轻人觉得‘没赚到钱就不该带团队’,但恰恰相反,合理的团队协作能解放你的精力,让你专注于价值更高的事。”在他看来,组建团队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是迈向专业化、实现1+1>2的必经之路。”他自己2006年底加入中洲所,2008年初就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而他认为,这是自己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

回望近三十年的执业之路,周胜见证过传统领域的黄金时代,也正迎向AI、数据、数字金融等新领域的蓬勃生长。他从一名深耕实业的房地产律师,成长为引领律所前行的开拓者,背后没有侥幸,只有一份“顺势而为”的清醒,和日复一日的深耕。

在周胜看来,律师职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如同一场马拉松:从考取律师资格,到著书立说、深耕专业,再到带领律所不断前行,每一步都在向前奔跑。真正的制胜之道,不过是一种深沉的耐心——默默扎根,静静生长,反而走得更稳,也更远。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855_312.jpg

微信图片_2025-09-29_195905_147.png

 

撰文|艾琳

排版 | 硕硕

 

(完)本文转载自访律,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1997-2017 ALL RIHG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可信官网】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13366570151       京ICP备19012045号-1 

中文域名:物链芯.中国  物链芯工程.中国  物链芯2030.中国  TC2017.org.cn  分布式存储.中国  分布式存储全球组织.中国

分布式存储学院.中国  分布式存储大学.中国  央链.中国     

 

扫一扫关注我们
随时了解我们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