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物链芯应用
 
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能源物流文教医疗建筑家居智慧农业零售消费国防军工金融数资信息网链人居康养应用合作
文教医疗

【华信研究院】预防与抗击疫情,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须加力——《基于疫情防控,分析提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态势及政策建议》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2020-02-12 12:44:57 浏览次数:963次

【华信研究院】预防与抗击疫情,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须加力——《基于疫情防控,分析提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态势及政策建议》报告发布

研究摘要

_

在当前全国上下展开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显身手,既让社会各界大开眼界,也引发信息化专业人士的深入思考:我国医疗卫生与信息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抓住疫情防控的契机,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必将推动其赢得更好更快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全国上下紧急防控,一场全方位的疫情阻击战即刻打响。除了解放军官兵和医务人员逆风而行,各界人士众志成城,演绎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之外,我们也看到,在当前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显身手,帮助我们一起战“疫”:5G推动远程会诊﹢远程探视,大数据成为疫情分析“神器”, AI帮助缩短病例确诊时间,无人机喊你戴口罩,区块链让公益信息更透明……等等,这些既让社会各界大开眼界,也引发信息化专业人士的深入思考:从此次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建设还将在哪些方面赢得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发展态势

 

通过跟踪研究,分析此次疫情防控中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可以发现,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建设,在以下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大数据、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经广泛深入,未来将进一步加快

 

我们看到,各地在遏制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大数据技术与产品。基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和金融支付平台大数据,促使各地疫情防控部门可以精确分析疫情爆发前后的人员流动情况,识别被感染者的活动轨迹,预测和掌握分散到各地的隐性感染者,多个城市上线的“疫情地图”可供市民及时了解信息,群防群治共抗疫情。此外,机器人、5G、AI等技术和产品也已在医疗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基于5G云端的智能医疗机器人已进入各大医院开展护理、清洁和消毒工作,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风险,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广州推出的首个测温5G警用巡逻机器人能够识别过往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并快速测量体温;多家医院采用基于AI的诊断算法用于快速诊断病例,2月1日,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度缩短了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而这背后的功臣就是AI技术。

 

从这些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我们可以预见,疫情过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更加广泛深入应用一定会进一步加快,我国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加速更新,辅助决策、辅助医疗等技术也将更快涌现,从而为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互联网医疗平台流量加速增长,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期

 

2019年8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曾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出台意味着网络诊疗服务将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一定程度上理顺了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支付机制(谁来买单),成为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举措。

 

此次疫情爆发成为拐点。与社交、支付类软件相比,互联网医疗类软件的用户流量分散,迭代及功能完善速度较慢。应对疫情蔓延,实行封城措施,人员不能流动,医院对线下人流的控制等措施,促使患者纷纷转到线上咨询,促使互联网医疗平台流量增长大增,全国各地、各大医院都推出了在线咨询门诊。同时,包括腾讯智慧医疗、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等在内的诸多互联网公司组成的“在线医疗军团”接诊量也大幅增加,成为传统医疗之外的重要医疗资源补充。

 

比较研究,我们发现,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淘宝和京东崛起,将线上零售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独特风景。由此,我们也可以预见,在此次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或者疫情过去之后,互联网医疗一定会赢得更好的发展,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盈利模式也将逐渐成熟;我们相信,未来5-10年,互联网医疗也将在中国展现独特的风景,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3.高质量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产业近期发展的重点

 

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推进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等具体任务。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1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在第4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健康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技术标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与共享”,这就从法律层面为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提供了保障。

 

从此次疫情的防控,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异常重要;疫情过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互联网医疗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数据规模将不断扩大,质量也将不断提高,应用价值将更加凸显,必将成为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宝贵的核心资产。由此,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更加精细地推动大数据应用,已经或必将成为近期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重点。

 

4.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传统大型IT企业及电信运营商将加速抢滩布局,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信息化产业快速发展

 

研究发现,近几年,在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行业,除东软集团、卫宁健康、东华软件等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厂商外,腾讯、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其在大数据及AI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已经开始抢滩布局智慧医疗产业。腾讯在2017年8月推出其首个应用在医学领域的AI产品——腾讯觅影,阿里健康在医药电商及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布局多年。华为等传统大型IT企业及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凭借其在5G相关产业及云计算方面的优势,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在基于5G的远程诊疗、远程手术、5G急救车、无线监护、医疗设备监控管理等方面开始发力。

 

通过此次防控疫情阻击战,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快,这将为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传统大型IT企业及电信运营商进一步加快进军医疗健康领域提供良好契机,这些企业基于自身多年积累的,在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资源和AI应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和资金优势,以及广泛的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它们将超越传统医疗信息化供应商,以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改变现有格局,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产业更加快速地变革和发展。

 

二、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然,从此次疫情防控情况看,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处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明显短板,主要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低,电子病历普及率低、质量差;医疗机构内部以及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健康医疗大数据质量堪忧,短期内不具有交易和利用价值;国内医疗卫生与健康产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长期偏低,信息化人才长期匮乏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以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子病历建设,打通信息孤岛,建立相关考核指标

 

当前,医疗数据是医疗卫生与健康产业大数据的核心,医疗数据的核心在医院,医院的核心数据在临床系统,而电子病历系统是临床系统的核心数据源,也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子病历有关的一系列国际和国家标准也是医疗信息化标准的基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10日,国内通过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只有85家,仅占全国总医院数量的0.26%。作为对比,2017年,美国通过HMISS五级及以上的医院占比已高达70%(HMISS五级的标准与卫健委电子病历五~六级相近)。与此同时,据课题组统计,截止2019年12月30日,在财政部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官方网站可查询到的以PPP模式在建的(处于“执行阶段”)项目有7895个,其中只有“淮南智慧城市民生领域建设(智慧医疗)PPP项目”是唯一的智慧医疗项目。据课题组进一步沟通了解,该项目启动于2016年,经过3年的建设基本建成了淮南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及各区县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公司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建设“商保平台”和“处方流转平台”等运营项目来寻找盈利模式,但是囿于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数据质量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还未实现盈利。同时,国内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标准都不一样,甚至有些医院内部财务与物流方面的软件都不是同一家公司在做,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各医疗机构仍急需从底层按照标准化、结构化、规范化的原则产生和积累数据,这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基础。 

 

作为近两年来国家医改的重点,推进县域医共体并让患者下沉至基层,已被视为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建议,各地卫健委及相关主管部门应以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以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为入口,加快推进电子病历建设,打通信息孤岛,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79号)相关要求,找好落实,将其作为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纳入考核体系。

 

2.加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在医学高等学校教育中加强医疗信息化本科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投资回报率具有差异性,金融业、制造业行业的信息化由相关企业自身主导,决策者只要能够计算出成本与效益就可以开始实施,往往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作为对比,而医疗机构主导的医疗信息化和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信息化产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2017年,国内医疗卫生机构IT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仅为1.05%,相关建设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医疗机构自有资金等预算外资金收入,少部分来自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而发达国家每年医疗信息化投入规模约占卫生机构总支出的3-5%。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了263家三级医院和221家三级以下医院的信息化现状并发布了《2017-2018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从调查的反馈结果看,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资金支持成为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障碍,比例高达67.98%,部门人力资源不足、供应商缺乏提供满足需求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信息化投资回报无法量化、缺乏医疗信息化标准比例分别为54.34%、46.49%、42.77%和29.13%。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三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增加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并出台相关的考核办法,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式普及电子病历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注重医疗大数据的积累。针对公共卫生领域,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加大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经过几年积累,以高质量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资本吸引社会投资,创新探索应用模式,解决信息化专项资金不足的问题。

 

同时,信息化专业人才欠缺是影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二大障碍。《2017-2018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医院的信息化部门全职职工平均为9.52人,大于10人的医院数量较少,仅占34.6%;在信息化部门,研究生学历的平均人数为1人,本科学历平均人数为6人,本科以下学历平均职工数为2人。针对医院信息化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我们建议相关医疗机构通过重点培养数据专家、医疗信息化专科人才、医疗领域信息安全专家等几方面的人才,以及注重信息化专业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医疗信息化本科专业建设等措施来缓解。

 

3.通过立法明确数据产权归属,成立国家级大数据管理机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在法律性质、权利内容、权利归属方面存在着诸多制度空白,截止目前,国家层面目前还没有针对公共大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此外,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国各地注册了28家大数据交易中心,但是大部分交易中心的数据交易量和成交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根本原因是数据交易的行业规则、交易标的合法性、资产评估与定价等问题还没有确立,这将影响包括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内的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企业从搜集、处理、使用用户信息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有规定,但是都没有明确界定大数据产权的归属。另外,由于大数据具有混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特殊的稀缺性、隐私性等特性,其与实体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与知识产权也不尽相同,数据产权的认定比之前任何权利的认定显得更加复杂与棘手。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加快大数据立法工作,尽快明确数据权属主体资格、确立数据采集的法律范围和限度、确立数据存储的内涵及存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以此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总之,加快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产业,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各方面的努力,但我们认为以上三个方面更显迫切。尽快化解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找准切入点,抓住发展契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刘九如主持研究并统稿审改,冯锡平执笔)

 

华信研究院 ●

华信研究院是工业和信息化智库联盟核心成员单位,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投资创建,主要专注于国内外工业产业政策、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发展态势跟踪、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研究,近年承担了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和各省市产业管理部门的数百项软课题研究。华信研究院定期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合作指数、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指数、信息经济发展指数等,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服务信息资源网上平台,包括《“一带一路”工业通信业数据库》、《集成电路投融资数据库》等,为各界产业人士提供了信息咨询服务。

 

华信研究院下设:产业政策研究所、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拥有《产业经济评论》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信息化》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刊物。

 

COPYRIGHT©1997-2017 ALL RIHG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可信官网】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13366570151       京ICP备19012045号-1 

中文域名:物链芯.中国  物链芯工程.中国  物链芯2030.中国  TC2017.org.cn  分布式存储.中国  分布式存储全球组织.中国

分布式存储学院.中国  分布式存储大学.中国  央链.中国     

 

扫一扫关注我们
随时了解我们的动态